北京建设用地减量:破解超大城市的发展密码
发布时间:2025-03-05 16:14:14

作为首个提出“减量发展”的超大城市,北京正以刀刃向内的魄力重构城市空间逻辑。在建设用地总量锁定为2860平方公里的硬约束下,这座城市以“减量”为支点,撬动着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深层变革。

破局:从“摊大饼”到“做优品”

2017年启动的“疏解整治促提升”专项行动,拉开了建设用地减量的序幕。核心区通过拆除违建、腾退批发市场,累计减量建设用地117平方公里,相当于清除2.5个西城区面积。首钢、焦化厂等工业遗址变身城市复兴新地标,印证了减量不是简单的“做减法”,而是腾笼换鸟的空间再生产。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通过工业用地转型,实现地均产值从每公顷1.2亿元跃升至8.3亿元,诠释了“减量增值”的内涵。

创新:土地再生的制度突破

北京构建了“拆五还一”的增减挂钩机制,每腾退5公顷建设用地,仅允许1公顷转用为新增项目。这种“以减定增”的倒逼模式,催生出全国首个集体土地租赁住房试点、首宗城市更新项目地价优惠等制度创新。丰台区分钟寺地块通过“先供先摊”政策,将18公顷城中村转化为职住平衡示范区,释放出存量更新的制度红利。

平衡:空间正义的多元博弈

减量过程始终伴随着多方利益的再平衡。通州城市副中心在减量中预留15%弹性用地,为未来科创产业预留空间;大兴西红门镇通过集体土地作价入股,让村民共享商业综合体收益。这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实践,让减量不再是冰冷的空间压缩,而是有温度的利益重构。

站在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,北京的建设用地减量实践,正为全球超大城市破解“膨胀病”提供中国方案。当减量理念融入城市基因,这座千年古都正在书写“瘦身健体”的新叙事——用更少的土地,创造更具韧性的未来!

图片1.png